白蜡窄吉丁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分布及危害
危害特点:该虫为典型的钻蛀性害虫,除成虫外,其它虫态都在树干内度过。由于幼虫取食的隐蔽性和最初的攻击缺乏明显的标志或症状。在树木发生枯梢之前,早期该虫的危害是很难发现的。通常可以通过观察以下危害症状如树势明显减弱、树干上生出大量丛枝、树皮出现纵裂、木质部出现“S"形虫道、出现大量D形羽化孔等来判断该虫的存在。
白蜡窄吉丁的分布:国内: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北京、河北、天津、新疆、内蒙古和台湾都有分布。国外: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美国。
2、形态特征
成虫:体表具有铜绿色金属光泽, 雄虫胸部腹面及足腿节内侧密布银白色长绒毛, 解剖镜下或从虫体侧面观察更为明显, 尤其是中足的腿节, 而雌成虫相应部位的绒毛则短而稀。此外, 从背面观察, 雌成虫体型一般明显较雄性宽。
卵:初产时为乳白色至淡绿色, 3-4天后变土黄色, 孵化前为棕褐色。薄饼状, 不规则椭圆形, 表面粗糙不平, 长径约1-1.4mm, 窄径约0.8-1.1mm, 厚约0.2-0.3mm。
幼虫:体扁平, 半透明, 淡茶褐色至乳白色,头小,缩于前胸内, 仅露黑褐色口器。腹部10节,无足,每节呈等腰梯形, 以第7 腹节最宽, 中胸及第1-8腹节各有1对气孔,末节有1对褐色钳形尾叉。前胸背板和腹板骨化程度较弱,均呈淡褐色。前胸背板的中纵线深褐色, 呈倒“Y”形, 前胸腹板深褐色的中纵线则呈一直线。
蛹:为裸蛹, 菱形, 蛹长11-16mm, 宽约3-5mm。初化蛹时为乳白色,化蛹后10天左右首先由复眼开始变黑色,羽化前变为蓝绿色,具金属光泽。室温下平均蛹期约为20天。
3、发生规律
一般为一年一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韧皮部与木质部或边材坑道内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孔为“D”型。成虫羽化后在蛹室中停留5-15天,之后破孔而出。6月中旬至7月中旬产卵,每头雌虫平均产卵68-90粒。幼虫于6月下旬孵化后,即陆续蛀入韧皮部及边材内为害。10月中旬,开始在坑道内越冬。
4、防治措施
(一)化学防治
l成虫羽化期采用触杀剂和胃毒剂喷干
l成虫活动期喷冠
l幼虫取食期采用内吸剂注干或涂干或树基部土壤注药
l适用于公园、果园、古树、风景树、行道树、单位小区等,地势相对平坦,树木高度适中,便于防治作业,可精细管理的场所,同时结合人工措施和物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二)生物防治
l成虫期喷施白僵菌
l幼虫期释放寄生蜂如肿腿蜂
l越冬期悬挂人工鸟巢招引捕食性鸟类,如啄木鸟。
l适用于山区、公有林区、高大树木、地势陡峭、交通不便利、不能精细管理的条件下。
(三)其他措施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性(趋色、趋化、趋食)放置粘虫胶板或诱捕器,消灭部分成虫。
营林措施:清除感虫死树、濒死树,收集虫枝、枯枝等,移出林区集中销毁处理。补种抗虫树种或其他树种,提高林分的多样性指数。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虫性。
检疫防治:加强检疫管理,防止带虫树木从疫区向非疫区扩散蔓延。
- 1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的防除 55
- 2 黄刺蛾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40
- 3 2024年雨花区教育局第七学区15所中小学白蚁防治服务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30
- 4 根癌病的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23
- 5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 23
- 6 棉盲蝽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23
- 7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症状、危害及防控措施 22
- 8 仙居县2024年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与防制效果评估服务竞争性磋商的公告 22
- 9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测试题答案 22
- 10 地下害虫单元测试题答案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