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网蝽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分布与危害
分类地位 半翅目、网蝽科
分布与寄主 全疆。危害多种杨、柳树,其中以小叶杨、箭杆杨、钻天杨、银白杨、群众杨、北京杨、沙兰杨、黑杨、白柳较重,而新疆杨、梨、李、山楂、樱桃、扁桃较轻。
危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叶片上的汁液,从树下部向上蔓延,造成养分缺乏,叶片失绿出现黄色花斑块。严重者使枝条干枯和叶早脱落。若虫和成虫取食时,不断排泄酱褐色粘液污染叶片。
2、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1.9~2.3 mm,体宽0.8~1.1 mm,头和胸部灰黑色,复眼圆形,红黑色。触角棒状4节。前胸背板发达,两侧向上隆起,具网状刻点。足和前翅黄褐色。前翅和小盾片具有清晰的网状纹。翅面折合后中部显现“Χ”或“大”字形灰褐色斑纹。
卵 初产时乳白色,长椭圆形。长0.2 mm,宽0.07 mm。先端较平,灰色,另一端椭圆。卵壳微显网状纹。
若虫 老龄若虫体长1.6~1.9 mm,体宽0.9~1.1 mm。黄灰或浅灰色。复眼圆形突出,红黑色。头上具有4个刺突,后2个较大。前胸背板中部色较深,向外渐变淡黄。翅芽伸至第7腹节,前后两端灰黑色,中段灰黄色。共3龄,1龄浅黄色,2龄黄褐色,3龄浅灰色,红黑色;头、胸部特征接近成虫。
3、生活习性
1年发生5代,以成虫在树皮裂缝内和落叶层下越冬,3月下旬当旬平均气温达12.7℃时,大量越冬成虫上树危害,经12-15天后开始交尾。在交尾产卵期间,如果连续3天不取食,不但停止交尾,而且后期也不产卵。成虫较敏感,若触动叶片,立即转移,有假死性。飞翔力很强,活动主要靠爬行,多在相邻的几个叶片上危害。在林间未见长距离飞翔。遇刮风和阴天躲在叶背和枝杈处不动。该虫适应性很强,分布很广,有时似蚊子一样叮咬人体。单雌均产卵为11.4粒。卵主要产在叶背面的主脉两侧,散产在叶肉内,有卵盖的一端约1/3外露。卵期均6-7天,若虫期均12天,完成一个世代需要30天左右。1-2龄若虫期常数十个群集一个叶片,危害叶背,取食过程中有列队转移的习性,3龄后分散成若干小群体,也有少数单个活动的并有成群一起转移的习性。若虫能危害5-11个叶片,成虫于9月底或10月初进入越冬。
4、防治措施
1.树干刷白、人工刺刷树皮裂缝,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破坏成虫的越冬场所,消灭越冬成虫。
2.营造杨、榆、桑、沙枣和白蜡等树木混交林,加强营林管理,增强树木抗性。
3.保护林中的小灰蜘蛛(捕食越冬成虫)及1种体形较大的黑蚂蚁(咬食若虫)。
4.若虫危害期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50%磷胺乳油1 000~1 500倍,50%对硫磷乳油、2.5%敌杀死乳油、2.5%功夫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2 000~3 000倍液。
- 1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的防除 55
- 2 黄刺蛾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40
- 3 2024年雨花区教育局第七学区15所中小学白蚁防治服务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30
- 4 根癌病的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23
- 5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 23
- 6 棉盲蝽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23
- 7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症状、危害及防控措施 22
- 8 仙居县2024年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与防制效果评估服务竞争性磋商的公告 22
- 9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测试题答案 22
- 10 地下害虫单元测试题答案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