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与慢性呼吸道病混感诊治
0 引言
禽类养殖业中养鸡业最常见的一种细菌类传染病为鸡大肠杆菌病,这种传染病的病原是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不仅可作为原发病出现,也可能成为鸡患上其他病症后的继发病症,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及禽流感等。而在众多病症中,以鸡大肠杆菌病和慢性呼吸道病造成的混合感染治疗难度最高,同时养鸡业在近年来的发展逐渐趋向于集约化,由此导致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大幅提升,与慢性呼吸道病合并出现混合感染后,导致养鸡业在短时间内承受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养鸡业的正常发展。
1 案例分析
1.1 发病情况
2020年3月,吉林省舒兰市水曲柳镇某养鸡场几昼夜间爆发大规模鸡大肠杆菌病与慢性呼吸道病混合感染,短短一周时间内导致养殖总量9%的鸡死亡,给养鸡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对病死鸡尸体进行解剖检查,并合并病鸡表现出的异常症状后,发现鸡死亡原因是因慢性呼吸道病与大肠杆菌病同时出现造成的混合感染,在采取有效的治疗、隔离及防疫策略之后,鸡的状况逐渐好转,并随治疗的深入逐渐康复。
1.2 症状
初时发现病鸡自鼻腔内溢出少量黏液并伴随有打喷嚏的情况,病程日渐发展之后病鸡开始逐渐出现咳嗽、甩鼻,且在呼吸过程中气管出现啰音,部分病鸡鸡冠呈青紫色,眼睑出现明显肿胀,并伴有垂泪、羽毛杂乱、肛周羽毛污染及食欲下降的情况。通过观察鸡粪便情况,发现病鸡粪便淌稀,色泽有黄绿色或灰白色,粪便中存在未消化的饲料。此外病鸡活动欲望下降,精神明显萎靡,长时间呆立或倒卧,并出现明显的口渴缺水症状。
1.3 解剖学分析
对因病死亡的鸡进行解剖,发现鸡眼结膜都伴有充血症状,少数病情严重的病死鸡眼结膜出血且眼角膜可看出浑浊状态。在呼吸道检查中发现病鸡鼻腔存在较多脓性分泌物,且喉头或气管中普遍存在黏液,部分呈灰白色,部分呈红褐色。病鸡气囊外壁厚度增加、透光度下降且外附有干酪物质。所有病鸡都有肝脏肿大的症状,部分病鸡肝脏外层附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另一部分病鸡肝脏则呈现出不规则片状出血症状。肾呈现出花斑肾状态,颜色苍白,体积肥大,解剖肾脏后发现有尿酸盐堆积。
1.4 诊断及治疗
对病死鸡气囊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观察,并结合病、病死鸡症状及身体指征后,判断此次病情为鸡大肠杆菌病与慢性呼吸道病造成的混合感染,随后采取对应治疗处理方式。
首先要做的是将病鸡与正常鸡分别隔离饲养,为病鸡额外配置独立的水槽、食槽及一系列用具,病鸡所处环境每天消毒1次,包括鸡舍和各类鸡生存所需用具,消毒药品采用百毒杀、菌毒灭等,消毒过程中连同病鸡一并消毒。此外对病鸡隔离区周边环境每日实施2次喷雾消毒,2种消毒持续进行7 d。7 d中如有新病死的鸡,则在当日集中病死鸡火化后一并予以深埋处理,无论是健康鸡还是病鸡鸡,每日消毒外还需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予以最大限度的通风,且每日仍需做好鸡舍清洁工作。
在做好隔离饲养及卫生处理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病鸡采用相应的治疗策略。此次治疗用药为三精牌双黄连注射液,一整盒在兑水之后供200只病鸡引用。病鸡中重症症状的鸡采用肌肉注射疗法注射金刚乙胺类复合制剂,并加入头孢噻呋用以辅助。病鸡鸡的饮水中则兑入浓度5%葡萄糖、氟苯尼考等药物以提升病鸡体抵抗力及免疫力。
第5天时逐渐收获良好疗效,病鸡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1周消毒完成后多数病情较轻的病鸡已完全痊愈并恢复活力,部分原本病情较重的鸡则转入轻症,鸡除粪便恢复正常颜色外,呼吸过程中的啰音也逐渐减少,食欲增加且更多动,病死鸡数量明显下降。消毒卫生及治疗13 d后,所有病鸡逐渐痊愈,在隔离观察3 d发现无症状复发后,养殖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2 实验室确诊
养鸡场之所以能确定有效的应对处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确诊的结果,进而能够实现对病鸡的对症下药,将养鸡场可能承受的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实验室阶段,病情的确诊主要来源于对以下几种试验方式的应用。
2.1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指药物敏感程度试验,由于不同病菌与病原在面临不同药物时会呈现出不同反应,而人类掌握一部分病菌的敏感药物,可从药敏试验中简单判断出病菌(死亡病死鸡的器官析出物或器官外壁沉淀层)[1]。药敏测试中发现这部分内容对卡那霉素、恩诺沙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因此初步得出致病原是慢性呼吸道疾病。
2.2 生化试验
生化试验是针对从病鸡体内获取的菌株进行分离操作,尝试分析分离操作后获得的成分,通过对比得出菌株的类型。此次对菌株的分离及分解获得了葡萄糖、麦芽糖、山梨醇、甘油、甘露醇等物质,均具有产酸产气的特征,而针对菌株进行的VP试验,实验结果呈阴性,菌株不产生硫化氢,对明胶没有丝毫液化作用,遭遇尿素时也没有导致后者出现丁点分解反应。
2.3 细菌培养
细菌分离培养是以无菌方式获得病死鸡的器官组织(主要是肝脏和脾脏2种器官),获得的组织各分3份,分别接种在S.S和麦康凯2种琼脂平板和三糖铁琼脂斜面上。在经过长达24 h培养后,2种琼脂平板上出现肉眼可见的红色菌落,三糖铁琼脂斜面上同样出现菌落,但颜色呈黄色,在检查过穿刺层后发现穿刺层也变成黄色。随后,操作人员将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的典型菌落移植到血液琼脂平板及普通琼脂平板上,并经过相应时间的培养后,发现2种平板上均出现小规模菌落(直径1~3 mm),且菌落的颜色呈灰白色,中央隆起,视野中可见菌落表层光滑且湿润[2]。
综合上述3种实验室确诊,最终得出导致此次案例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慢性呼吸道疾病与鸡大肠杆菌病混合造成的感染,确定治疗策略并实现对症下药。
3 综合防控
5 结束语
鸡大肠杆菌病与慢性呼吸道病的混合感染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有时也会伴生其他疾病,但通常是因为鸡先受到慢性呼吸道病的影响,才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有了可乘之机。在平时进行饲养管理工作时,应重视鸡舍卫生条件的优劣,并精心控制鸡饲料及饮水的安全性和饲养密度,结合当地较多发的感染病为鸡提前进行防疫工作,最大限度避免传染病的威胁。
禽类养殖业中养鸡业最常见的一种细菌类传染病为鸡大肠杆菌病,这种传染病的病原是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不仅可作为原发病出现,也可能成为鸡患上其他病症后的继发病症,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及禽流感等。而在众多病症中,以鸡大肠杆菌病和慢性呼吸道病造成的混合感染治疗难度最高,同时养鸡业在近年来的发展逐渐趋向于集约化,由此导致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大幅提升,与慢性呼吸道病合并出现混合感染后,导致养鸡业在短时间内承受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养鸡业的正常发展。
1 案例分析
1.1 发病情况
2020年3月,吉林省舒兰市水曲柳镇某养鸡场几昼夜间爆发大规模鸡大肠杆菌病与慢性呼吸道病混合感染,短短一周时间内导致养殖总量9%的鸡死亡,给养鸡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对病死鸡尸体进行解剖检查,并合并病鸡表现出的异常症状后,发现鸡死亡原因是因慢性呼吸道病与大肠杆菌病同时出现造成的混合感染,在采取有效的治疗、隔离及防疫策略之后,鸡的状况逐渐好转,并随治疗的深入逐渐康复。
1.2 症状
初时发现病鸡自鼻腔内溢出少量黏液并伴随有打喷嚏的情况,病程日渐发展之后病鸡开始逐渐出现咳嗽、甩鼻,且在呼吸过程中气管出现啰音,部分病鸡鸡冠呈青紫色,眼睑出现明显肿胀,并伴有垂泪、羽毛杂乱、肛周羽毛污染及食欲下降的情况。通过观察鸡粪便情况,发现病鸡粪便淌稀,色泽有黄绿色或灰白色,粪便中存在未消化的饲料。此外病鸡活动欲望下降,精神明显萎靡,长时间呆立或倒卧,并出现明显的口渴缺水症状。
1.3 解剖学分析
对因病死亡的鸡进行解剖,发现鸡眼结膜都伴有充血症状,少数病情严重的病死鸡眼结膜出血且眼角膜可看出浑浊状态。在呼吸道检查中发现病鸡鼻腔存在较多脓性分泌物,且喉头或气管中普遍存在黏液,部分呈灰白色,部分呈红褐色。病鸡气囊外壁厚度增加、透光度下降且外附有干酪物质。所有病鸡都有肝脏肿大的症状,部分病鸡肝脏外层附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另一部分病鸡肝脏则呈现出不规则片状出血症状。肾呈现出花斑肾状态,颜色苍白,体积肥大,解剖肾脏后发现有尿酸盐堆积。
1.4 诊断及治疗
对病死鸡气囊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观察,并结合病、病死鸡症状及身体指征后,判断此次病情为鸡大肠杆菌病与慢性呼吸道病造成的混合感染,随后采取对应治疗处理方式。
首先要做的是将病鸡与正常鸡分别隔离饲养,为病鸡额外配置独立的水槽、食槽及一系列用具,病鸡所处环境每天消毒1次,包括鸡舍和各类鸡生存所需用具,消毒药品采用百毒杀、菌毒灭等,消毒过程中连同病鸡一并消毒。此外对病鸡隔离区周边环境每日实施2次喷雾消毒,2种消毒持续进行7 d。7 d中如有新病死的鸡,则在当日集中病死鸡火化后一并予以深埋处理,无论是健康鸡还是病鸡鸡,每日消毒外还需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予以最大限度的通风,且每日仍需做好鸡舍清洁工作。
在做好隔离饲养及卫生处理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病鸡采用相应的治疗策略。此次治疗用药为三精牌双黄连注射液,一整盒在兑水之后供200只病鸡引用。病鸡中重症症状的鸡采用肌肉注射疗法注射金刚乙胺类复合制剂,并加入头孢噻呋用以辅助。病鸡鸡的饮水中则兑入浓度5%葡萄糖、氟苯尼考等药物以提升病鸡体抵抗力及免疫力。
第5天时逐渐收获良好疗效,病鸡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1周消毒完成后多数病情较轻的病鸡已完全痊愈并恢复活力,部分原本病情较重的鸡则转入轻症,鸡除粪便恢复正常颜色外,呼吸过程中的啰音也逐渐减少,食欲增加且更多动,病死鸡数量明显下降。消毒卫生及治疗13 d后,所有病鸡逐渐痊愈,在隔离观察3 d发现无症状复发后,养殖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2 实验室确诊
养鸡场之所以能确定有效的应对处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确诊的结果,进而能够实现对病鸡的对症下药,将养鸡场可能承受的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实验室阶段,病情的确诊主要来源于对以下几种试验方式的应用。
2.1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指药物敏感程度试验,由于不同病菌与病原在面临不同药物时会呈现出不同反应,而人类掌握一部分病菌的敏感药物,可从药敏试验中简单判断出病菌(死亡病死鸡的器官析出物或器官外壁沉淀层)[1]。药敏测试中发现这部分内容对卡那霉素、恩诺沙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因此初步得出致病原是慢性呼吸道疾病。
2.2 生化试验
生化试验是针对从病鸡体内获取的菌株进行分离操作,尝试分析分离操作后获得的成分,通过对比得出菌株的类型。此次对菌株的分离及分解获得了葡萄糖、麦芽糖、山梨醇、甘油、甘露醇等物质,均具有产酸产气的特征,而针对菌株进行的VP试验,实验结果呈阴性,菌株不产生硫化氢,对明胶没有丝毫液化作用,遭遇尿素时也没有导致后者出现丁点分解反应。
2.3 细菌培养
细菌分离培养是以无菌方式获得病死鸡的器官组织(主要是肝脏和脾脏2种器官),获得的组织各分3份,分别接种在S.S和麦康凯2种琼脂平板和三糖铁琼脂斜面上。在经过长达24 h培养后,2种琼脂平板上出现肉眼可见的红色菌落,三糖铁琼脂斜面上同样出现菌落,但颜色呈黄色,在检查过穿刺层后发现穿刺层也变成黄色。随后,操作人员将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的典型菌落移植到血液琼脂平板及普通琼脂平板上,并经过相应时间的培养后,发现2种平板上均出现小规模菌落(直径1~3 mm),且菌落的颜色呈灰白色,中央隆起,视野中可见菌落表层光滑且湿润[2]。
综合上述3种实验室确诊,最终得出导致此次案例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慢性呼吸道疾病与鸡大肠杆菌病混合造成的感染,确定治疗策略并实现对症下药。
3 综合防控
此处隐藏2108个字。登录可见
5 结束语
鸡大肠杆菌病与慢性呼吸道病的混合感染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有时也会伴生其他疾病,但通常是因为鸡先受到慢性呼吸道病的影响,才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有了可乘之机。在平时进行饲养管理工作时,应重视鸡舍卫生条件的优劣,并精心控制鸡饲料及饮水的安全性和饲养密度,结合当地较多发的感染病为鸡提前进行防疫工作,最大限度避免传染病的威胁。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
- 1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的防除 56
- 2 黄刺蛾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40
- 3 2024年雨花区教育局第七学区15所中小学白蚁防治服务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32
- 4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 25
- 5 地下害虫单元测试题答案 24
- 6 根癌病的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23
- 7 棉盲蝽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23
- 8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症状、危害及防控措施 22
- 9 落叶松枯梢病Botryosphaeria laricina(Sawada)Shang症状,危害及防治方法 22
- 10 杨树溃疡病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