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3种杀虫剂对花蓟马卵和若虫的致死效果评估

学术 作者: luckypet 2024-11-24 17:07:16 阅读:
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Trybom)隶属于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花蓟马属昆虫,成虫体长微小,雌成虫约为1.3 mm,比雄虫个体大,均呈浅黄色体色,分布在世界各地[1]。花蓟马作为蓟马类害虫中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类昆虫,具有发育快、繁殖强、世代重叠重、寄主范围广、极易产生抗药性等一系列特性,是农业生产中小虫大害的典型代表,可为害蔬菜、果树、花卉等重要农作物。同时,花蓟马还在多种经济作物上广泛传播花生环斑病毒(GRSV)、番茄褪绿斑点病毒(TCSV)和番茄斑萎病毒(TSWV)等,进而引发植物病毒病害,对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3]。
  目前,生产上针对花蓟马的防治主要以化学杀虫剂为主,然而长期高频率、大剂量的施用单一杀虫剂,已使得花蓟马迅速发展出较强的抗药性[4],因此,寻找新的治理手段或方式来防治花蓟马迫在眉睫。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单一的防治措施可以替代化学农药对害虫进行灭杀,传统的农业防治(清园、轮作套种、水肥管理、抗虫品种等)、物理防治(粘虫板、高压灯、防虫网、植物诱集等)、生物防治(天敌类昆虫、虫生真菌等),均不能在短期内有效的解决害虫种群大暴发的问题[5?9]。因此,当前化学农药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有其独特的优势,仍是防治害虫的最好措施。各类杀虫剂因其独特的作用机理、不同剂型及施用方式,展现出各异的防治效果。但对于害虫来说,杀虫剂的共同点是长期使用都会产生抗药性。长期以来,抗药性问题一直是农业领域的焦点问题,为了有效延缓靶标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关键在于合理选择杀虫剂、实施科学使用策略,并定期进行杀虫剂轮换。此外,还需强化化学杀虫剂与其他防控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隔离等)的协同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减少因农药不合理使用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从而充分发挥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聚焦于探索化学杀虫剂对花蓟马卵及若虫的致死效应,旨在通过精准施药,将蓟马的危害扼杀于卵期和若虫期,从而有效控制其后续对农作物的侵害。为此,本研究特别选用了新型、尚未登记的复合杀虫剂——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作为核心试验药剂,并将其与当前已广泛应用的化学杀虫剂进行效果对比,旨在明确不同杀虫剂在花蓟马不同生命阶段(卵期、若虫期)的防效优势,进而优化防治策略,有效减少花蓟马幼虫及成虫阶段对农作物的损害。

此处隐藏4158个字。登录可见

​​​​​​​
  本研究中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和30%呋虫胺悬浮剂均为1 500倍剂量,14%螺虫乙酯·呋虫胺悬浮剂为1 000倍剂量,3个杀虫剂剂型一致,均为悬浮剂。虽然三个杀虫剂剂型一致,剂量也差异不大,但对花蓟马的致死效果还是有显著区别的。在处理A和处理B-1第3 d,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对花蓟马卵的致死效果均显著高于30%呋虫胺悬浮剂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悬浮剂,而且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处理后花蓟马卵全部未孵化;经过处理A和处理B-1后,30%呋虫胺悬浮剂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悬浮剂处理后卵的孵化率分别为72.66%、58.99%以及23.23%、26.83%。这说明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表现出非常好的杀卵特性,同时也说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充分发挥了杀虫剂的渗透性和内吸传导性,螺虫乙酯和氟啶虫酰胺均具备了这样的特性,而呋虫胺单剂杀卵效果最差,这也与其自身的杀虫机理有关。在致死花蓟马若虫方面,在处理B-2第1 d,30%呋虫胺悬浮剂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悬浮剂对若虫的致死效果较好,显著高于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但是处理B-2第2 d、第3 d,3个杀虫剂对若虫的致死效果无显著差异,这也表明,呋虫胺单剂或者含有呋虫胺的混剂对若虫的触杀效果较好,即速效性较好,而且3个杀虫剂处理后第3 d累积死亡率均在95%以上,均表现出了很好的胃毒效果,这也说明3种杀虫剂的推荐剂量均对花蓟马卵和若虫起到了较好的致死效果。在害虫的不同生长时期选择合适的杀虫剂是提升害虫防效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明确杀虫剂对花蓟马卵和若虫的致死效果,为田间花蓟马的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