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茶区茶网蝽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
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又称茶军配虫、茶脊冠网蝽、白纱娘,为半翅目网蝽科昆虫,危害茶树、油茶等。主要以若虫、成虫群集在茶叶片背面刺吸取食汁液,受害叶片背面可见黏液状黑色排泄物,受害叶片正面可见密集的细小的白色斑点,较远处看一片灰白。茶网蝽危害会减缓茶叶的生长,影响茶树光合作用,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造成影响,为害严重时会导致茶树叶片脱落,茶树枯死。茶网蝽最早为云贵川茶区主要害虫,2010年从四川省万源县传入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2012年传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截至2020年,在陕西镇巴、西乡、紫阳、汉滨、岚皋、平利等6县茶区均有发生,发生范围逐年扩散,且为害程度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结合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茶网蝽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1 形态识别
1.1 卵 一般产于叶肉组织内,呈乳白色,长椭圆形,卵的顶部覆有卵盖,卵盖上覆有带光泽的黑色分泌物,卵盖暴露在叶肉组织外。
1.2 若虫 体形似成虫,无翅,有5个龄期。初孵若虫为白色,随虫龄增长体色变为绿色后变为黑色,体积逐渐增大。触角呈鞭状、较长,复眼红色。3龄以上若虫头顶可见三角形排列的直立刺状物,虫体两侧有8对刺状物。
1.3 成虫 扁平状,体长3~4 mm。初羽化时体色为乳白色,而后体色变深至暗褐色。飞行能力较弱,前胸发达,翅膜质透明,翅长椭圆形,前胸和翅面具网状花纹,前翅中间具有2条暗色斜斑纹。腹部黑色,具一暗色纵沟。触角膝状。雌虫个体略大于雄虫。
此处隐藏1126个字。登录可见
1)防治时期。各代若虫发生高峰期是防治茶网蝽的关键时期。4月下旬是防治的最佳时间,正值越冬代若虫盛发期,此时春茶采摘基本结束,可使用生物农药防治;7月中旬及9月下旬适时开展第1代及第2代茶网蝽若虫防治,结合重修剪,可使用化学药剂,降低越冬卵量。
2)防治措施。对危害严重的茶园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施处理,注意要喷湿喷透茶树中下部位的叶片。生物农药可选用0.5%黎芦碱600~800倍液、0.5%苦参碱500倍液或30%茶皂素水剂100倍液喷施,也可选择45%晶体石硫合剂200倍液等防治越冬代茶网蝽;化学药剂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剂4 000倍液、10%联苯菊酯水乳剂4 000倍液或30%唑虫酰胺水剂3 000倍液喷施,短期内可控制害虫基数,也可与生物农药交替使用。
- 1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的防除 55
- 2 黄刺蛾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40
- 3 2024年雨花区教育局第七学区15所中小学白蚁防治服务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30
- 4 根癌病的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23
- 5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 23
- 6 棉盲蝽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23
- 7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症状、危害及防控措施 22
- 8 仙居县2024年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与防制效果评估服务竞争性磋商的公告 22
- 9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测试题答案 22
- 10 地下害虫单元测试题答案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