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治疗

学术 作者: luckypet 2024-11-23 11:05:20 阅读: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鸭、鹅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1~8周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1]。肉鸭感染RA后表现眼鼻有分泌物、头颈歪斜、腿翅瘫软、走路摇摆、仰翻卧地、两腿呈划水状、共济失调和抽搐、腹泻、肛门周围羽毛粘有粪便等症状,剖检可见典型的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的病变[2]。RA血清型众多,全球已发现至少21种,国内流行至少13种[3],因不同血清型间缺少交叉免疫保护,疫苗保护效力有限,抗生素仍为治疗RA感染的常用手段。但由于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导致RA对其它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并且RA在临床上经常与其它病原菌发生混合感染,已成为影响养鸭业的一种重要细菌性疾病。

  2023年4月,田东县平马镇某养鸭场饲喂的2 500只25日龄肉鸭突然发病,发病后每天死亡约65只,病死率高达53%。病鸭临床上表现精神抑郁、走路不稳、摇头等症状,剖检可见心包膜增厚、混浊,表面有灰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液增多。肝脏肿大,表面覆盖略带黄色纤维素性薄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根据以上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为进一步确诊,无菌采集发病鸭的脑、心脏及肝脏等组织样本,开展RA的分离鉴定工作,并对RA的耐药性及致病性进行评估,以期为田东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治疗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此处隐藏3184个字。登录可见

  RA血清型较多,国际已报道有21种,且各种血清型之间不产生交叉保护,投喂抗菌药物是当前普遍采用的防治手段[7]。使用抗生素防治RA感染的同时,也增加了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这给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从RA耐药性来看,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分离的RA耐药性差异较大[8]。本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5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高度敏感药物仅有氟苯尼考、红霉素、多西环素3种。由此可见,分离菌TDRA-01耐药性较强、耐药范围比较广泛。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RA的常规药物种类相对有限;一些药物在较低浓度时,其疗效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这也使得临床药物防治该病的难度进一步增加。穿梭用药、联合用药和高价药品的使用,不仅导致畜禽养殖成本的上升,也将进一步加剧RA对个别药品产生耐药性。因此,建议将敏感药物选为该病例的临床治疗药物,避免因耐药性带来经济损失。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主要对1~8周龄雏鸭影响较大,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本病的发生、流行与环境因素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卫生条件较差、饲养密度过高、饲料营养不均衡或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都易造成本病的继发或并发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养殖过程中,应认真做好饲养管理工作,这是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重要关键环节[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