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陕西番茄潜叶蛾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控

农业 作者: luckypet 2024-11-20 13:15:08 阅读: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又称番茄潜麦蛾,为鳞翅目麦蛾科昆虫,是一种严重危害茄科作物的外来入侵害虫。 该虫首次在秘鲁发现,于2006 年传入西班牙,随后快速扩散至欧洲、非洲各国,2017 年5 月已在全球85 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发生严重时导致番茄减产80%~100%。 番茄潜叶蛾中短距离传播主要依靠气流, 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农产品贸易活动,传播载体包括疫区的番茄果实、番茄或茄子的种苗、 茄科花卉的种苗及运输工具与包装物等。番茄潜叶蛾2017 年8 月首次在我国新疆伊犁露地鲜食番茄上发现,2018 年3 月在云南临沧保护地番茄发现,2020 年5 月在陕西略阳发现。 截至2023 年10 月,已扩散至我国1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陕西已扩散至多个区县,严重威胁番茄产业安全。 2023 年11 月, 番茄潜叶蛾已被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管理。

笔者就陕西番茄潜叶蛾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番茄潜叶蛾的危害特征、 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进行概述, 以期为陕西省开展番茄潜叶蛾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1 寄主范围与危害特点

1.1 寄主范围 番茄潜叶蛾的寄主范围广泛, 有9科约39 种,其中茄科有8 属17 种。番茄潜叶蛾主要危害番茄,其次是马铃薯、甜椒、茄子、烟草等茄科植物,还会危害龙葵、南美独行菜等杂草。 除了茄科作物外,还会取食菜豆、菠菜、甜菜等植物。

1.2 危害特点 番茄潜叶蛾幼虫主要危害叶片,蛀食植物嫩芽、嫩茎、花蕾、果实等。 危害叶片时,初期叶片上可见半透明不规则的细小潜道或小块潜斑,后期潜道或潜斑变大变宽(图1A),在潜道一端通常可见幼虫的排泄物,危害严重时整个叶片皱缩干枯,呈窗户纸状(图1B),影响叶片光合能力。 幼虫钻蛀果实时会形成孔洞(图1C),钻蛀点一般位于叶片和果实、果萼和果实或果实和果实间的连接处,严重时造成果实畸形,导致作物早衰,果实腐烂,减产减收。

图1 番茄潜叶蛾危害症状

在田间极易将番茄潜叶蛾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的危害症状混淆。 两者的区别详见表1。

表1 番茄潜叶蛾与美洲斑潜蝇危害症状

2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

2.1 形态特征 番茄潜叶蛾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 个虫态。卵为椭圆形,乳白色或奶黄色(图2A),近孵化时颜色为黑褐色;幼虫有4 个龄期,1 龄幼虫体长0.4~0.6 mm, 体色为乳白色或奶黄色, 头部色暗,后期体长约1.8 mm(图2D),2 龄幼虫体长2~3 mm,为浅绿色或浅黄色(图2E),3 龄和4 龄幼虫根据不同的取食部位和环境特点体色呈现黄绿色或浅粉色,3 龄幼虫体长为3~4 mm (图2F),4 龄幼虫体长为5~7 mm(图2G);蛹长为3.8~4.5 mm(图2C),圆筒状,初化蛹体为翠绿色或棕绿色,近羽化时蛹体为黑褐色;成虫体长为6~7 mm,棕褐色或灰褐色(图2B),触角丝状,足细长,触角和足上均有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的横纹。

图2 番茄潜叶蛾不同虫态

2.2 发生规律 番茄潜叶蛾在南美洲每年可发生10~12 代,世代重叠严重。该虫具有较强的耐寒性,蛹在-18 ℃可以存活, 可在严寒地域的保护地建立种群,也可以在温暖区域的露地发生。 番茄潜叶蛾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当温度为27.1 ℃时,完成一代需23.8 d。 卵一般产在植株上部叶片或嫩茎上,卵期为4~7 d;幼虫孵化后潜入叶片中取食叶肉,幼虫的发育期约20 d;老熟幼虫一般在距地面1~2 cm 的土壤中化蛹,也会在潜道内或叶片褶皱处化蛹,雌性蛹期为10~11 d,雄性蛹期为11~13 d;化蛹后雌虫寿命长于雄虫,分别为10~25 d 和6~15 d,地面交配,雌虫繁殖力较强,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260~350 粒。

3 在陕西的发生与分布

2020 年5 月番茄潜叶蛾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首次报道。 2022—2023 年通过全省系统普查,截至2023 年12 月,发现番茄潜叶蛾的地市共6 个,涉及区县16 个。调查发现寄主有番茄、樱桃番茄、马铃薯和茄子, 发生总面积为49.6 亩, 平均危害率为27.4%(见表2)。

表2 番茄潜叶蛾在陕西省的发生情况

4 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技术

4.1 监测预警 番茄潜叶蛾对黑/蓝紫光的趋向性强,380 nm 波长下紫光灯诱捕到的番茄潜叶蛾较其他波长诱捕到的数量多,因此可采用黑/紫外灯或黑/蓝色板进行种群动态监测。 性诱监测是另一种有效的监测预警手段, 利用人工合成的雌蛾性信息素诱捕雄蛾进而掌握雄蛾的数量动态。 在田间对番茄潜叶蛾的种群数量进行监测,有利于预测危害程度,掌握防治时机。

4.2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无虫苗。 育苗前严格检查,源头控制,避免在发生区育苗。 ②清洁田园。 清理地上部分的枯枝落叶, 清除周边田块的茄科作物及杂草。已有该虫危害的需及时去除虫叶虫果,清除地下部分的作物残茬。 ③加强栽培管理。 减轻氮肥使用量,适当使用腐殖酸、蚯蚓粪肥等肥料。④高温闷棚。夏季可采取高温闷棚的措施减少虫源。⑤轮作倒茬。对于重发区域可采取与非茄科作物轮作的方式,减少该虫的喜好寄主,抑制种群增长,降低该虫的发生与危害。

2)物理防治。①灯光或色板诱杀。可在田间悬挂蓝色灯光诱捕器或蓝色粘虫板诱捕成虫, 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种群密度。粘虫板每亩悬挂20~40 张,注意及时更换粘虫板。②性信息素诱杀。将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诱芯与三角形诱捕器搭配, 是诱捕雄虫的有效手段。 设施栽培条件下, 每亩放置3~5 个诱捕器, 诱捕器直接放置于地面, 每周检查1 次诱集情况,1 个月更换1 次诱芯。 在危害严重的地块使用大剂量性信息素诱芯。 使用复合诱捕器即诱芯和蓝色粘虫板联用,也能提高防治效果。③在上通风口及前沿通风口安装60 目防虫网。 避免番茄潜叶蛾的进出,防止该虫的进一步扩散。

3)生物防治。①天敌防控。番茄潜叶蛾的天敌包括赤眼蜂、姬小蜂和姬蜂等寄生性天敌,捕食蝽、蜘蛛和步甲等捕食性天敌。 如温室条件释放赤眼蜂27 d 后,番茄叶片、果实损害率减少91.74%。田间使用赤眼蜂防控番茄潜叶蛾时, 根据寄主植物的危害程度每周释放赤眼蜂成虫25 万~50 万头/hm2, 即可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的种群数量, 对于刚种植寄主植物的农田, 建议于番茄潜叶蛾种群尚未建立时便释放。 ②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如苏云金芽孢杆菌、金龟子绿僵菌、 白僵菌等对番茄潜叶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可选择10 g/L 苏云金芽孢杆菌BtG033A可湿性粉剂150 mL/亩喷雾防治低龄幼虫, 药后第5 d 1 龄和2 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89.1%和98%。③一些寄生性线虫和植物源提取物也对番茄潜叶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潜力。

4)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是外来入侵生物应急防控和常规防控的有效手段,农药配方助剂和合理的施药技术能够提高防控效果。 在番茄潜叶蛾幼虫孵化期,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亩、60 g/L 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40 mL/亩、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0~20 g/亩、1.9%甲维盐乳油15 mL/亩(2 000 倍液)、30%虫螨腈悬浮剂20 mL/亩(2 000倍液)或10%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3 g/亩等药剂开展防治。 视发生情况施药间隔10~15 d,连续施用4次,注意不同药剂交替使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

5 对策与建议

目前陕西已经出现番茄潜叶蛾危害, 并且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 另外番茄潜叶蛾侵入陕西的途径及田间扩散的方式尚不明确, 实际生产中存在对该虫识别不准确、防治不及时等问题。 为保障番茄、马铃薯等产业的安全生产,建议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监测番茄潜叶蛾的种群动态,明确番茄潜叶蛾的分布现状和发生趋势, 建立严密的监测网络,加强重点区域的监测,如番茄加工厂、蔬菜集散地、育苗基地、果蔬采摘园和主要公路沿线的番茄田等,提高早期预报预警效率。二是加强关键防控技术研发。摸清该虫在陕西的发生情况,明确不同生境的发生规律,建立番茄潜叶蛾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加强应急防控并统筹推进联防联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