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东平鲢鱼人工养殖技术手段与病害防治方法的重点研究

学术 作者: luckypet 2024-11-15 11:00:36 阅读:

 东平县属于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个下辖县,当地借助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水质等优势条件,将发展重点放在生态渔业养殖中。现阶段,渔业养殖在东平县经济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县内的东平湖为山东省的第二大湖,整个湖水面积约有600km2。东平湖内拥有许多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其中,鱼类拥有8目15科48种之多。为大力发展当地渔业产业,东平县建立在东平湖的基础上,通过对1.67万hm2东平湖以及湖外3333hm2水面的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大水面生态渔业、池塘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渔旅融合产业发展、渔业科技发展等工作。使当地形成了一个以“一湖一洼三片区”为主的生态渔业发展格局,为当地渔业实现生态化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助力。而鲢鱼是东平县常见的一种养殖鱼类,本文将重点对其人工养殖技术要点进行探究,以此为东平县渔业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一、鲢鱼的相关概述
  1、鲢鱼的繁殖特点
  基于自然环境条件下,鲢鱼的成熟期一般为4~5龄。若是采取人工养殖的方式,通常鲢鱼的性成熟开始时间在5龄之上。对于雌鱼来说,其成熟以后会有膨大的腹部表现,且卵呈现为圆形,并具有一定的光滑和光泽度。而雌鱼的卵巢内约有2500~3000粒/g左右的卵;进入到3~5月时,鲢鱼开始进入繁殖期。在产卵的过程中,雌鱼的腹部会不断膨大,且有较为明显的肛门下凹表现。此时,鲢鱼身体为红色。产卵时,受精卵会借助水流从膜中孵化出来,其通常为透明状或乳白色状,没有任何的黏性。仔鱼刚孵化以后,其身体呈现为透明状,随着生长而不断变为白色;对于鲢鱼来说,最佳的孵化温度条件应为20℃。并且,雌鱼产卵量为150~250粒/g,雄鱼产卵量为30~50粒/g。一般情况下,鲢鱼需要经过10d左右被孵化;对于仔鱼来说,其孵化后约有2.5cm的长度,并在水体的上层生存。其身体的颜色会随着生存水层的不断下降而逐渐变深,即处在中上层区域时,其身体颜色较浅。而处在中下层区域时,身体颜色变深。
  2、鲢鱼的生活习性
  对于鲢鱼来说,其对水体的温度有较高的敏感性,以水体中上层的浮游植物为食。所以,鲢鱼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溶解氧需求,通常情况下,应保证溶解氧超过5mg/L;从鱼苗生长到商品鱼标准常常需要经历5个阶段,分别为幼苗期、稚鱼期、幼鱼期、中年期和成鱼期。第一年对鲢鱼进行养殖的过程中,其通常可以生长到50cm左右的长度或更长。依照商品鱼的标准对鲢鱼进行养殖,其变为幼鲢时,长度通过处在100cm以下,体重约为1~2kg左右。如果水体温度超过了30℃,会直接影响到鲢鱼的生长速度。
  与此同时,鲢鱼摄入食物的多少受到水中氧溶解量的多少影响。例如,当鲢鱼所处的水源内氧溶解量达到3mg/L,则鲢鱼的食物摄入量会降低。而当水源内的氧溶解度超过了5mg/L,则鲢鱼的食物摄入量会逐渐增多。因为其属于一种滤食性的鱼类,所以,其在对水中摄食的过程中,会借助鱼鳃对水中的浮游生物进行过滤,然后食用到嘴中。人工养殖的过程中,其通过该方法对饲料进行食用。
  二、鲢鱼的人工养殖技术要点
  1、网箱养殖技术要点
  该技术是鲢鱼人工养殖技术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手段方法,其不仅有助于提升水资源的实际利用率,还可以有效控制鲢鱼养殖阶段的成本投入量,且可以借此实现养殖规模的拓展。
  (1)网箱养殖水质要求
  同池塘养殖技术相比,养殖人员采取网箱养殖方法时,通常需要提供水质条件方面的重视。一般情况下,在对养殖的水域进行选择时,应确保所选区域内拥有足够的水资源、稳定的供水条件、便利的排水条件。同时,应保证该处水域的水资源没有任何的污染问题,且周围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选择的水域应确保水深20cm左右具备一定的透明度,并选取范围较为广阔的水域区域,确保能够为鲢鱼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浮游植物保障。另外,对于网箱养殖形式来说,养殖人员应加强对水源和环境卫生的管理,保证水质始终处于优良的状态,避免因水质过差而增加鲢鱼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不仅如此,网箱养殖鲢鱼的模式,还应保证该片水域拥有较为肥沃的水体,确保水体内的氧溶解量超过5mg/L。同时,满足pH值7~8.5、超过10mg/L浮游生物量的条件。无论是水体,还是附近环境均应满足标准卫生要求,避免与污水排放区过近,尽量选择水体流动条件良好区域,以此有效规避可能存在的垃圾堆积问题。
  (2)设计网箱结构
  一般在对养殖用的网箱进行选择时,尽量使用聚乙烯材料。同时,整个网箱应满足1.1~1.2m的直径以及4m、7m、2m的长宽高条件。需要注意的是,网箱处的网眼大小应控制到2~5cm之间。而网箱的尺寸应控制到20cm左右,不应超过20cm。对网箱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单层网布的形式进行使用,借此连接所有的网箱。固定网箱时,需要对沉子进行使用,避免后续养殖期间,因水体流动造成网箱漂移。
  (3)在选定的水域放置网箱
  在选定的水域对网箱进行放置时,应确保放置的区域具备足够的光照条件,同时保证放置位置的宽阔性。借助阳光照射提高水体的温度条件,以此为鲢鱼健康生长营造出良好环境条件。不仅如此,放置网箱的位置还应保证水流速度缓慢,并具有5~8m左右的水体深度。与东平县气候环境条件相结合可以基本确定,5~6月时,为最佳的鲢鱼鱼苗下水投放时间。主要是因为处在该阶段的水域普遍温度较低,可以进一步提升鱼苗投入后的存活率。一般在对投入鱼苗的密度和放养鱼种的规格进行确定时,需要与实际的鲢鱼养殖规模和养殖需要相结合。通常情况下,若选择的鱼苗质量为80g左右,则约投放的鱼苗数量为450~500尾/m2。若是选择的鱼苗质量在350g左右,则投放鱼苗的数量需要减少,一般为200~250尾/m2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在将鱼苗投入到网箱内之前,应全面细致地对网箱实施消毒处理,借此降低后续鲢鱼生长阶段的病害发生率。
  (4)网箱养殖管理措施
  ①定期巡查网箱内鱼苗情况
  通常鱼苗投入到网箱内14d以内,需要对网箱的情况进行定期的巡查。一般巡查时间应为早晚各一次,在此期间需要对鱼苗的活动情况和状态进行观察,判断和统计鱼苗死亡数量,做好相应的补充工作。鱼苗投放超过14d时,可每天进行1次巡查工作。此时,应对网衣是否存在短线、缝合位置断裂、绳索以及固定设备松动或磨损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同时,检查水位的变化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规避养殖风险。
  ②定期清理网箱
  通常网箱在水中放置一段时间以后,会有许多细菌在浮游生物的作用影响下而附着到网箱上。此时,网箱的网孔极易被堵塞,最终使网箱内外水的有效交换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会造成水中氧溶解量降低,还会直接危害到鲢鱼的健康生长。因此,应定期对网箱实施全面有效地清理处理。一般对网箱进行清理时,在充足的阳光照射条件下,应保证有一半的网体暴露在水面上方。之后,待外界温度升高到30~31℃左右时,网箱周围所附着的丝状藻类等生物可以在暴晒约85min时被有效杀灭;另外,在对箱体进行清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箱体网片各个位置轮流露出水面的方式,并对石灰水或草灰进行使用,以此达到杀灭附着生物的目的。此外,还可向网片位置,兑0.7~1.0mg/L的硫酸铜溶液进行泼洒,其可以获得一定的丝状藻类去除效果。不仅如此,为保证鲢鱼养殖生长期间可以获得足够的饵料资源,养殖人员应结合实际的情况,定期对网箱进行适当的移动。
  ③适量投喂人工饵料
  一般情况下,无论采取何种人工养殖手段,养殖期间鲢鱼均以摄食水中浮游生物为主。但如果在此期间浮游生物已经无法使鲢鱼的日常生长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则结合实际的情况,对人工饵料进行适量的投喂。在对人工饵料进行配制时,主要依照20%、20%、30%、30%的比例分别对进口鱼粉、豆粕、菜籽饼、麦麸等进行混合运用。若是需要投入人工饵料,则每天仅需进行1~2次的投喂即可。
  ④保证水体施肥的效果
  鲢鱼在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还需要对水体的肥力进行调控。借助对合适的有机肥和化肥的投入,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保障,确保水体内的浮游生物可以满足鲢鱼的日常食用需求。一般追肥工作主要在鱼种放养工作开始之后进行,且应每间隔7~10d进行一次追施工作。在开展水体追肥作业时,主要选用的肥料为绿肥或粪肥汁液,追施量约为10~150kg/667m2。
  2、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1)池塘的准备工作
  一般在对池塘的实际面积进行确定时,应与最终的养殖需求和规模相结合。在对池塘进行打造的过程中,需要将池塘内水体深度控制在2~3m之间。需要注意的是,在建造池塘的过程中,应对已经挖掘完成的池塘进行一段时间的暴晒处理。之后,为降低后续病害的发生率,还应对池塘实施全面的消毒。此时,可以对生石灰进行使用。施撒生石灰的量应控制在50~75kg/667m2范围内。当生石灰与池塘内的水体发生直接接触以后,其会有大量的热散发出来。在此期间,处在池塘内的一些微生物可以被有效杀灭。待消毒完成以后,需要对池塘内的水进行更换,同时,依据3750kg/hm2的标准,在池塘中投入完全发酵的粪肥。
  (2)鱼苗投放工作
  通常池塘内水的温度达到6~8℃时,即可对鱼苗进行投放。一般情况下,鱼塘内最佳的鲢鱼养殖尾数应为15万~20万尾/667m2。
  (3)养殖管理技术
  ①池塘水质管理
  随着鲢鱼的不断生长,为防止其密度逐渐增加而导致水体养分供给无法得到充分保证,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分群管理。另外,为进一步维护池塘内的生态系统平衡,可以适当地养殖草鱼、青鱼等其他品种鱼类,借此达到生态系统完善的目的。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对池塘水质管理的重视,因为在鲢鱼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其摄入的食物量不断增加。此时,会产生许多的排泄物质。为促使水体不受排泄物质的污染影响,一般每个月需要开展2~3次左右的注水工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池塘内水体的质量,需要在鱼种培育进入初期阶段时,每间隔3~5d左右,进行一次注水工作。另外,在此期间应保证每间隔20d左右投入生石灰,以此使水体的微酸性得到有效保持。每次投入生石灰的量为10kg/667m2左右。
  ②对池塘进行越冬管理
  为进一步保证鲢鱼能够顺利越冬,降低死亡率,在开展越冬管理工作时,应提高对池塘内水体保水性和整洁度的重视。在对越冬鱼进行管理时,首先需要依照其规格开展并塘工作,并保证有0.3~0.6kg/m3的密度,同时,冰下水的深度需要控制到1.5m左右;进入到冰封期前的3~5d左右时,需要在所有池塘内喷施90%晶体敌百虫,用量为1.5~3.0kg/hm2。其主要目的是对池塘内剑水蚤、犀轮虫、纤毛虫等繁殖较为容易的浮游生物进行杀灭。此时,可以将池塘内浮游植物量控制到25~50mg/mL之间。除此之外,在对池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冰面的透光度。当出现雨雪天气,并有乌冰冻结时,需要对冰面上的积雪进行及时的清扫,促使有足够的光照进入到冰面下方。为进一步了解越冬鲢鱼的活动状况和池塘的水体质量,还需要借助打冰眼的方式进行观察。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池塘水量以及水溶解氧量进行适当的补充。在对水进行补充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水体的温度变化以及水体内浮游生物的实际情况。若是池塘内氧气含量严重不足,则应对机械增氧的形式进行利用。在对相关机械设备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应借助间歇式开启的形式。若是池塘水体的温度低于1℃,则应马上停止机械增氧工作。
  三、鲢鱼病害的防治技术要点
  1、鲢鱼病害的治疗
  (1)暴发性出血病治疗技术
  当鲢鱼患有暴发性出血病以后,鱼群内会有“暗浮头”的情况出现。处在初期发病阶段时,鲢鱼会在水体下方10cm左右的位置开展活动,且整体游动速度较为缓慢。此时,若有人影经过,鲢鱼依旧有较为灵敏的反应。但随着疾病的加剧,当人影经过时鲢鱼反应会变慢,甚至出现无反映的情况。在对暴发性出血病进行治疗时,应将5g/kg恩诺沙星加入饲料内,之后配合适量的维生素K或维生素C开展治疗。与此同时,还应加入20mL/667m2阿维菌素实施杀虫处理,并保证鱼塘的消毒效果。
  (2)腹水病治疗技术
  当鲢鱼患有腹水病以后,其会有发黑的体背表现,同时,有出血斑存在于口腔、鳃盖、下颌、眼和眼周围、腹部、鳍基以及鳍条等处。不仅如此,患病的鲢鱼还会有突出红肿的肛门表现。该疾病具有较高的治疗难度,且一条鱼患病以后会引发大规模的传播。为此,在对腹水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向池塘内对二氧化氯进行泼洒。之后,每间隔1日,喷施1次二氧化氯,持续进行3次左右。在此期间,还应借助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用量约为15kg/667m2。
  (3)溶血性腹水病治疗技术
  当鲢鱼患上该疾病以后,其腹部、鳍基部、眼眶下方具有充血的表现,甚至会有典型的出血点出现在病鱼的背部肌肉位置。当鱼患病以后,其食欲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鲢鱼停止进食的情况。随着疾病的发展,鲢鱼会出现大范围死亡。在对该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对池塘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此时需要对旺碘进行使用,计量为0.5瓶/667m2。治疗期间,应停止1~2d的饲料投喂工作,之后,投喂饲料的量需要为以往投入量的2/3。治疗的第一天,可借助2000kg的肝胆立康,对鲢鱼的肝胆进行调理。从第二天开始,应持续使用5d左右的2000kg肝胆立康和500~1000kg的止血康。
  2、鲢鱼病害的预防
  为最大限度降低人工养殖阶段鲢鱼病害的发生率,在对病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遵循“防大于治”的原则。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在鱼苗投放之前,使用杀菌消毒药物对水体内的病原菌和寄生虫等进行杀灭处理;然后,对水体下方的淤泥进行定期的清理,确保水体中的淤泥深度始终保持在5~10cm的范围内。另外,还应对微生物制剂进行使用,借此实现对水质的有效调节;此外,投放鱼苗之前,应借助漂白粉、高锰酸钾、食盐、硫酸铜等对鱼体进行消毒处理;最后,加强日常对养殖区域的巡查工作,确保水体和鱼苗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最大限度规避疾病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科学的鲢鱼人工养殖技术手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东平县鲢鱼养殖的质量。日常养殖期间,还应重视对疾病的防治,为东平县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