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白粉病的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1)症状识别
凤仙花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花和茎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叶上开始出现圆形白色霉斑,一般在5月份开始发生,6月以后病斑扩展或多个病斑连结成片,霉层加厚,形成白色粉状霉层,叶片正背面均可产生霉层,到初秋,在 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圆点,后逐渐变深终呈黑褐色,严重时叶片卷缩、嫩梢弯曲甚至整株死亡 。
(2)病原
凤仙花白粉病系真菌性病害,病源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引起的,为传染性寄生病害,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氮肥过重等,都可导致白粉病的发生。子囊果聚生或散生,褐色,球形、近球形,壁细胞较大、明显,呈不规则形。子囊一个 ,椭圆形或卵形,未成熟子囊常有一短柄,子囊孢子呈椭圆形,少数圆形。
(3)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夏季散放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经风雨传播,植株发病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再次侵染,秋季形成子囊果 ,进入越冬场所。天气湿热,通风透光不良时发病严重,从5、6月份至9、10月份均可发病,而以9、lob发病较重。
(4)综合防治
1.选用抗性品种
尽可能的选用抗病品种,繁殖时不使用感病株上的枝条或种子。
2 适当管理
(1)所用土壤、有机肥料及器皿等要经消毒处理。(2)改善栽培条件。凤仙花好温暖、光照,不耐寒冷,喜湿润。因此,栽培不要过密 ,注意通风、透光,适当降低空气湿度。露地栽植点应较高、干燥、光照充足、不积水,土壤深厚肥沃为宜。(3)合理施肥,氮、磷、钾应该配合使用,尤其要增加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不宜偏施氮肥,应以腐熟优质有机肥为主。(4)减少侵染来源。染病的植株以及修剪下的枝条应该及时移走,以减少环境中真菌孢子的数量。在植株生长末期 ,及时剪除病枝叶、清除残枝落叶,挖除已失去观赏价值的病株,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菌来源。避免与该病菌的其他受害花卉轮作或接近 ,以免相互传染,加重病情。(5)室内种植环境应通风透光 ,冬季要控制好室内温度,晚上适时通风。花卉移入室内时注意剪除带病器官或病株 ,将染病体烧毁,防治病菌传入室内。
3 药物防治
(1)强化栽培环境 的消毒 。盆土或苗床 、土壤药物杀菌,可用5O%甲基硫菌灵与50%福美双(1:1)混合药剂600~700倍液喷洒盆土或苗床、土壤,可达到杀菌效果。
(2)发病前,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保护。(3)发病初期,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20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剂4o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每7~10d喷1次 ,连喷3~4z~,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国外防治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如嗪胺灵、敌菌灵等也可使用。(4)发病后期,应先剪除发病枝叶烧毁,然后喷洒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剂2000~4000倍液治疗 。(5)对于家庭观赏植物的养护可用酒精棉球抹擦被害部位叶片3~4次,可使白粉病很快消失,对花株无药害。(6)用浓度为0.1%的小苏打液喷洒花木 ,可防治风仙花白粉病,防治率可达80%以上 。喷洒农药应注意,整个植株均要喷到,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免白粉病病菌产生抗药性。
- 1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的防除 55
- 2 黄刺蛾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40
- 3 2024年雨花区教育局第七学区15所中小学白蚁防治服务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30
- 4 根癌病的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23
- 5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 23
- 6 棉盲蝽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23
- 7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症状、危害及防控措施 22
- 8 仙居县2024年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与防制效果评估服务竞争性磋商的公告 22
- 9 棉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综合防治测试题答案 22
- 10 地下害虫单元测试题答案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