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螟虫的为害及其综合高效防控
水稻螟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和褐边螟等,多是水稻上为害很严重的害虫,发生范围广,随着水稻栽培制度和方式等的演变,此类害虫的为害也出现新特点,难以用单一或简单的方法防治,只有采用科学精准的综合措施才能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
一、为害特点
1.三化螟
长江中下游及以南是三化螟广发、重发地区,黄淮等地也有发生,但为害不重。以老熟幼虫在稻蔸内越冬,下年春季气温升至15~160C时化蛹并羽化。长江中下游地区1年发生4代,海南和台湾等地1年发生6~7代,广东、广西、福建等地1年发生4~5代,长江以北地区1年发生2~3代。受温度、湿度和食物源等影响,各年不同虫态历期不尽相同,一般卵期6~ 15天、幼虫期22~ 35天、蛹期7~23天、预蛹期1~2天。三化螟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和趋嫩绿性,羽化当晚交配;雌蛾第一天始产卵,第二、三天产卵达高峰;雌蛾多数产卵2块,也有产3~4块的;每块卵有40~ 100粒。越冬代成虫受寒冻等影响,体质较差,产卵相对少而小。生长嫩绿又旺盛的水稻苗和分蘖盛期、孕穗期、水层较深的稻田等,易引来雌蛾产卵。雌蛾喜将卵产于距水稻叶尖5~8厘米处的叶背或叶面。水稻分蘖、孕穗和抽穗期最易受侵害。刚孵出的幼虫有的向叶下部爬移,有的在叶尖吐丝垂挂并随风飘移至其他稻株上,选择合适部位在30~40分钟内侵入稻茎内为害。水稻分蘖期,幼虫在距水面1~2厘米处的稻株基部蛀入,引发枯心和心叶纵卷等。水稻孕穗和抽穗期,幼虫主要从嫩弱或穗苞有缝处侵入,取食稻花,过3~5天再为害脆嫩的穗茎并蛀入稻茎内,慢慢向稻茎下部蛀食,4~5天后达茎秆基部并咬断稻茎,引发白穗。刚孵出的同一卵块幼虫喜在附近水稻植株上为害,易导致几十或上百株水稻枯心或白穗。幼虫可从一根稻株转移到另一健株为害,一根稻茎内多只有1只幼虫取食。1龄期幼虫能转株为害孕穗期水稻,引起孕穗白枯;2、3龄幼虫可转株为害灌浆期的水稻,引发枯穗和白穗。茎秆粗实的水稻品种,幼虫不易咬断,受害较轻。老熟幼虫会转到健株基部,咬1个羽化孔化蛹并羽化。2.二化螟 多以4龄以上幼虫在稻蔸内越冬,也有在禾本科等杂草茎内越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1年发生3~4代,黄淮流域1年发生2代,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海南和台湾等地1年发生5代。二化螟卵期5—15天,平均9.6天;幼虫期25~ 44天,平均33天;蛹期6~14天,平均8.6天。下年春季气温上升至10~ 11。C开始化蛹,气温上升至16~17 aC开始羽化。土温达6~70C时,未老熟的幼虫会转移到油菜、小麦、豌豆、蚕豆、大白菜等越冬作物上,并蛀入茎秆内取食为害,直至化蛹和羽化。成虫趋光性和趋嫩性强,多在晚上产卵,雌蛾交配后1~2天产卵。水稻苗期和分蘖期,雌蛾多将卵产于距叶尖3~5厘米处。水稻拔节后,雌蛾将卵产于离水面5~6厘米的叶鞘上。每头雌蛾一般产2~3个卵块,每块有50~ 85粒。
此处隐藏2656个字。登录可见
①防治标准的确定。三化螟最佳防治期是卵孵化始期至盛期和1龄幼虫期,二化螟是卵孵化盛期至枯心刚出现时,大螟是卵孵化高峰至2龄幼虫前。水稻分蘖期,当每亩有三化螟卵块50块以上时,应用药防治;每亩卵块低于50块的田块,可用药挑治。孕穗期和抽穗期的水稻,每亩有三化螟卵块30块以上的,可定为防治对象。三化螟卵孵化盛期以前,抽穗已超过89%或卵盛孵末期稻株大肚不足10%的田块,可不用药防治。二化螟防治对象田的标准是早稻分蘖期枯鞘率7%~ 9%、常规水稻枯鞘率5%~ 7%、杂交中稻枯鞘率3%~ 4%、孕穗期枯鞘率1%以上。水稻孕穗末期、破肚抽穗和齐穗期,如遇大螟卵孵化盛期,应根据情况用药防治。与小麦、玉米连作的水稻,分蘖期大螟所致枯鞘率超过2%的田块,要定为用药防治对象。②微生物农药防治。三化螟等卵孵化前1~2天或刚孵化时,用1 00亿活芽孢/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0~ 400克,对水50千克喷洒,防效为70%~ 95%。三化螟等卵孵化期,用1 00亿活芽孢/克青虫菌可湿性粉剂500~ 600倍液,每亩喷洒药液50~60千克,防效为80%~ 95%;或者用100亿活芽孢/克杀螟杆菌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70~100克,对水50~ 60千克喷洒,防效达85%~ 90%。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毫升,对水30千克喷洒,可防水稻苗期螟虫所致的枯心;用该药剂70~ 100毫升,对水30千克喷洒,对螟虫所致的水稻抽穗期白穗有较好防效;水稻蜡熟期用该药剂50毫升,对水30千克喷洒,可防螟虫伤株。③化学农药防治。三化螟等卵孵化盛期,用25%杀虫双水剂防治效果好,还可兼治稻苞虫、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等,每亩每次用药1 00毫升,对水50千克喷洒。3种螟虫卵孵化期,用50%杀螟硫磷乳油防治,每亩每次用药70~ 80毫升,对水50千克喷洒;或者用50%嘧啶氧磷乳油防治,每亩每次用药70~ 80毫升,对水50千克喷洒;或者用50%水胺硫磷乳油防治,每亩每次用药70~ 90毫升,对水40千克喷洒。用90%晶体敌百虫500克,对水400~ 500千克,将秧苗浸泡于药液中10分钟,可杀灭秧苗上的多种害虫。
- 1 对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期和初孵幼虫。 A.对 B.错 210
- 2 小麦赤霉病症状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70
- 3 海棠——桧柏锈病的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131
- 4 草地螟 Meadow moth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127
- 5 2025年CPCO全国消杀大会将于2025年3月30日-31日在东莞召开 106
- 6 黄刺蛾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04
- 7 鲫鱼病害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104
- 8 光肩星天牛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98
- 9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的防除 96
- 10 斜纹夜蛾 Cotton leafworm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