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塞尼卡谷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塞尼卡谷病毒病,又称猪原发性水疱病、猪原发性疱疹病,是由小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中的塞尼卡谷病毒(又称塞尼卡病毒A)引起的猪的一种新发传染性病毒性疾病,跛行、厌食、嗜睡、发热,口、鼻吻、蹄部冠状带等部位出现水疱,与口蹄疫、猪水疱病、猪水疱疹和水疱性口炎在临床上难以区分。2007年,加拿大发现了塞尼卡谷病毒引发的猪原发性水疱病临床病例。2015年以来,该病在巴西、美国、哥伦比亚、澳大利亚和泰国时有发生,并有蔓延之势。近年来,我国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均有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应引起国内养猪行业的高度关注。一、诊断技术 1.流行病学诊断 病猪和亚临床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鼻吻、蹄冠、口唇等部位的水疱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目前尚不清楚猪塞尼卡谷病毒能否通过直接接触病猪、污染物、气溶胶、昆虫(作为传播媒介)等方式进行传播,但有人认为病毒可能通过尿液进行传播。猪是塞尼卡谷病毒的易感宿主,牛和鼠可能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因为在牛和鼠的血清中检测到该病毒的中和抗体。断奶仔猪及保育、育肥和繁殖各年龄段的猪均可发生该病。母猪的发病率高达70%~ 90%,但死亡率可低至0.2%左右,10~ 15天后症状得到缓解,病猪逐渐康复。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4日龄新生仔猪的发病率可达70%,死亡率为15%~ 30%,仔猪群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可持续2~3周。猪群发病4~5个月后,几乎不再有新病例。猪塞尼卡谷病毒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在春秋季节发生。
2.临床症状诊断
该病的潜伏期为4~5天。猪感染后通常表现为急性、自限性水疱症状。繁殖母猪和公猪的鼻吻、口腔黏膜(任何皮肤黏膜交界处)会出现1个至多个大小不一的完整或破裂的小疱或囊疱,蹄冠状带和蹄壁周围发红或热烫,有时破溃后呈溃疡状或糜烂状,10~15天后结痂,同时伴有跛行、厌食、嗜睡和发烧(39.5~ 40.50C,高时可达410C),偶见腹泻。新生仔猪体态虚弱,嗜睡,不愿吸乳,呈急性死亡,在蹄掌部可见部分化脓性小疱。成年猪通常呈亚临床感染,大多数成年猪感染后预后良好。
此处隐藏859个字。登录可见
曾发生过该病的阳性猪场,应提高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对猪舍、设备和工具严格清洁和消毒。2.治疗措施 猪群一旦发生水疱性临床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兽医部门,暂停养殖场一切动物移动,等待调查检测结果。建议参照口蹄疫防控技术规范和防控应急预案进行猪塞尼卡谷病毒病疫情处置。当确诊疫情后,最好实施严格的封锁与扑杀措施,捕杀病猪及同群猪,向上溯查病毒来源,并采取相应措施。该病不同于口蹄疫,因此有条件时可进行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感染猪进行相应治疗,如补充营养、给予退烧药、水疱部位的护理等,同时应注意防止继发感染。
- 1 对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期和初孵幼虫。 A.对 B.错 210
- 2 小麦赤霉病症状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70
- 3 海棠——桧柏锈病的症状识别、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131
- 4 草地螟 Meadow moth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127
- 5 2025年CPCO全国消杀大会将于2025年3月30日-31日在东莞召开 106
- 6 黄刺蛾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04
- 7 鲫鱼病害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104
- 8 光肩星天牛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98
- 9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的防除 96
- 10 斜纹夜蛾 Cotton leafworm分布、危害、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技术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