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形态特征是什么?为害特征是什么?生活习性是什么?

   日期:2024-08-04     浏览:17    评论:0    
核心提示:\小麦蚜虫 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为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全世界各麦区均有发生。若虫、
\小麦蚜虫 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为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全世界各麦区均有发生。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小麦叶片、茎秆、穗部吸取汁液,受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至死。我国危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等。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约3.1mm,宽约1.4mm,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腹管黑色,尾片色浅。腹部第6—8节及腹面具横网纹,喙粗大,超过中足基节。额瘤显著外倾。触角(1~2龄若蚜触角均为5节,3~4龄若蚜和成蚜触角均为6节)细长,全长不及体长,第3节基部具1~4个次生感觉圈。喙粗大,超过中足基节。端节圆锥形,约为基宽的1.8倍。腹管长圆筒形,长约为体长的1/4,在端部有网纹十几行。尾片长圆锥形,长约为腹管的1/2,有6~8根曲毛。有翅孤雌蚜体长约3.0mm,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第3节有8~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端部具15~16行横行网纹,尾片长圆锥状,有8~9根毛。

360截图20240804213011527
麦长管蚜

为害特征

吸食叶片、茎秆和嫩穗的汁液,影响小麦正常发育,严重时常导致生长停滞。同时,其刺吸式口器刺入叶片时也会产生伤口,传播多种病毒,如黄矮病。小麦抽穗扬花期,蚜虫发生面积迅速扩大,虫口密度急剧上升,形成小麦“穗蚜”,使叶片发黄,减少穗粒数,降低千粒重。

360截图20240804213037717
为害穗部

360截图20240804213055057
为害叶片

360截图20240804213116567
为害茎秆

360截图20240804213132717
后期为害状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20~30代,在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麦株根际或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有的可在背风向阳麦田的麦叶上继续生活。该虫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属不全周期型,即全年进行孤雌生殖,不产生性蚜世代,夏季高温季节在山区或高海拔的阴凉地区麦类自生苗或禾本科杂草上生活。在麦田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季和冬季蚜量少。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为害不重。11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低于15℃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带越夏。

该蚜在北方春麦区或早播冬麦区常产生孤雌胎生世代和两性卵生世代,世代交替。多于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均温14~16℃进入发生盛期,9月底出现性蚜,10月中旬开始产卵,11月中旬均温4℃进入产卵盛期并以此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进入越冬卵孵化盛期,历时1个月,春季先在冬小麦上为害,4月中旬开始迁移到春麦上,无论春麦还是冬麦,到了穗期即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中旬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区越夏。
 
标签: 小麦蚜虫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文章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72220222202

微信公众号

千人QQ交流群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回到顶部